18
2014-06

记忆中的小学校园

作者:牧童 分类: 80后校园 浏览:    评论人数0人 【我来说两句】

学校在村子的中间偏东的位置,校园有几排红砖的、坐北朝南的房子和一个巨大的操场组成。依稀记得,校园围墙外面的大字“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,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“,白底蓝字。周边是一排高大的杨树,也许刚建校园的时候,还只是手腕粗的小苗,伴随着我们的毕业、我们的成长,成了碗口粗细的高大的大树。蓝色的校园大门,看着并不怎么结实,上学时它敞开着,下学时也敞开着,似乎没有关闭过。

走进校园,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个大花坛,花坛左侧是一个小跨院,印象中那里是禁地,因为是老师的宿舍,老师于学生就是至高无上的存在;跨院南面有一半是只有顶儿,三面墙围住的,用来放破旧桌椅的,类似于废物”仓库“;北面是正式一点的房子,两个小间,作为教室宿舍用,一个大房间闲置着,后来学生多了,成了学前班的教室,并在小院中间安置了滑梯、摇椅一类的儿童游乐设施,对于贫穷的农村来讲,绝对算的上的稀缺之物,可惜那时候我们已经不上学前班了,自然也没了做摇椅、滑滑梯的待遇,但还是有胆大的孩子放学的时候偷偷溜进小院,过把瘾,遗憾的是,作为“好学生”的我一次也没敢试过。

花坛右侧的是三间教室,依次是老师们的办公室、我的学前班教室和我的一年级教室。办公室里面是敞开的,走手边几张桌子并排,是男老师用的,右手边那几张是女老师用的。学前班教室是相对于其他教室中较有特色的:教室中间是并排散列的黄色的大桌子,一张桌子四个孩子分两侧相视而坐,凳子是黄色的、长方体的四腿凳子;教室左右墙上是黑板,分前黑板和后黑板,前黑板平常上课专用,后黑板主要是做宣传用的,用彩色粉笔画些花草虫鱼,写些注意事项类的,俗称黑板报,印象中后黑板上很少有东西,也许是为了节省彩色粉笔吧。一年级教室前有棵小树,水井在南面墙角处,夏日的课间人最多的地方,大家都争着喝凉水、洗洗脸,凉快下,后来水井边的空地被开垦成了菜园,种些豆角、西红柿类的蔬菜,估计是改善老师伙食的。

花坛的北面是一排并列的教室,由东到西分别为二到六年级的教室,教室布局类似,只是外面的年级牌定格了他们的层次。印象中教室间的差异,除了年级牌上的字不同,就是桌椅会略有差异。材质上分木头和铁的,大小上分单人桌和双人桌。铁桌子是有斗的,用来放书包用的;木头的除了上面的桌面,下面是镂空的,如果要放书包的话,需要用绳子将下面的两条杠子缠绕,很少有同桌将下面的缠绕连成一体。铁凳子,会经常一不小心刮到衣服,自己好几条裤子都被刮了窟窿,那时的自己十足的不安分、不淑女。我爱跪到凳子上,如果是木头桌,爱将腿翘到下面的杠子上,不怎么喜欢单人桌,太小了,而且它的桌面有一定的坡度,东西总是爱滑下来,当然重点是没有同桌和你说话。要说桌椅的共性,就是经常坏,需要修。木头桌椅坏了,从家弄几个钉子,找点废旧木板,当当几下,快要散架的凳子立马稳固了;铁凳子比较容易丢螺丝,我们就去小跨院的废旧仓库里面去刨瘸腿断面铁桌椅,看看是否有螺丝可以卸下来用。

还记得大家兴高采烈的到仓库找螺丝、找钉子的情景,像淘金子似的,有人负责找,有人负责从将其从里岛外的传递,有人负责拆卸,满头大汗,干的热火朝天的。

这就是我的小学校园,布满了我的足迹的校园。那时候每升一个年级,就会换一次教室。从南到北,从东到西,所有的教室走一遍,走完了我的小学生活。

不知什么时候我的小学校园消失了,也许是我太久不曾去看它。二十几年后的某个日子,突然看到残墙上的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“的大字,恍然,这里曾经是我的校园。

这就是我,一个80后的校园记忆。


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【80后记忆】,本文地址:http://www.80sjy.org/post/15.html

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,你呢?

« 上一篇下一篇 »

相关文章:

评论列表:

谢谢您的留言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